文 _ 上出宽子(名古屋大学未来社会创造机构)股票杠杆在哪里办理
译 _ 江晖(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机器人考学”一词引自森政弘教授的专著《机器人考学与人类》(2014)。书中解释道,机器人工学讨论的是与技术相关的物理性问题,而机器人考学,除技术,还包括对“何为人类”等问题的心理学、哲学思考。这本书还指出,当下的技术丝毫不关心人类的幸福,技术中欠缺哲学。鉴于此,技术人员自不必说,其他各领域的研究者也应积极参与对机器人技术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相关探讨。
ロボット考学と人間
森政弘
オーム社 2014
一般而言,能够促进产业革命的经济性和便利性被认为是技术的价值所在。但是,无人机的乱用以及国际社会的核能开发动向显示,技术的产业化不容乐观看待。此外,AI(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可能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陆续投入使用,各领域有必要自主思考机器人技术的伦理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前沿科技与人类相互协调共存的跨学科讨论,2017年4月笔者和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新井健生成立了日本机器人学会机器人考学研究专委会,森政弘教授也作为名誉委员参与其中。
技术与人类的循环调和
机器人考学的跨学科特征显著,基于佛教哲学提出的“自然模型”(图1)就是一例。安藤治指出,一般而言,佛教是指所信仰的宗教,而在这里将其视为“印度哲学”,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观察,也可以作为一种学问体系存在。“自然模型”是建筑家池边阳为梳理设计新事物的过程而制作的模型,多处显示出以人为主体的理念(例如人的态度和行为等)。在此模型中,右侧是机器人技术的相关理念,左侧是以人为主体的理念,中间则是与二者都相关的理念。这个模型的主题是“自然”,三个顶点(人类、技术、自在)各自与三个项目相连,即对其含义的解释,三条边中间的项目(柔软、法位、合一)则还联结着两端的顶点。
图1 机器人技术与人类调和的自然模型
位于中心位置的“自然”,指机器人技术和人类之间不要生出压力和无谓的紧张,而应处于一种循环的调和状态。在佛教中,“自然”是指万物皆在大自然中自主生存的状态。但这里强调的是“自主”而非“自我”。很多时候,“自我”可以理解为不顾其他、仅优先自己。即便是有用的技术,如果使用方式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极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佛教认为,物理及信息技术、人类及周遭环境原本都是超越时空、相互关联的。因此,尽管在现实中自我与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但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存在方式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可以忠于本真,有意识地避免无谓的努力,这便是“自主”的意思所指。
机器人技术需要“自主”的自在。技术原本没有既定的价值,而是一种内包了所有能动的存在。位于“自在”和“技术”之间的“法位”来自道元禅师的《正法眼藏 · 现成公案卷》中的“住于法位”。“法”即存在,“住”为不离。万物皆应在其应在之位,完成其天赋使命。这句话当然适用于人类,但技术也应安于其用途,这是实现“自然”的重要条件。然而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这就需要跨学科的探讨。
技术与人类的“合一”,是指人类通过造物获得成长,从而实现技术与人的一体化。机器人技术通过发现隐藏的真理获得新的进步,而人类则通过沉心于技术开发知晓器物之珍贵、学会知足并接受退步。如果在进行技术开发时不能接受退步,那就是一人独行的技术,迟早会成为扰乱社会和谐的祸根。制造器物的经历与感动能够让人的内心变得柔软。“全机”连接“自在”与“自然”两项,是指技术与人类都发挥出全部的潜能。于技术而言,重要的是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和路径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其能动性。技术“住于法位”与技术能否“全机”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人若不能完全发挥潜能,也难以与技术形成循环性的调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强调人类能获得的最大的善应该区别于单纯的快乐。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商务印书馆 2017
在心理学里,“well-being”这个概念是指真正的潜在性得以全部实现的状态,具体而言,其中包括自律性和柔软的环境适应能力。僵化的头脑是无法最大程度发掘自我可能性的。如果能自由地实现柔软的视角转换,人便可实现“全机”。拥有柔软之心的人,就应该能够意识到拥有接受退步之心的重要性。
技术“住于法位”:三性之理
所谓机器人技术收敛于适当的场合与路径,是指将技术所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向善。话虽如此,但如果不断加强管制力度,又会造成技术发展停滞、社会闭塞。那么如何才能让技术“住于法位”呢?这里可以参考佛教中关于技术价值的教义——“三性之理”。
三性,即“善”“恶”“无记”。我们习惯于对他者冠以喜厌、好恶等相对立的价值评判。心理学也指出,对对方是友是敌的判断是人际认知的主要维度,据说这是对进化论和生存而言极为重要的判断。而三性之理在善恶之外增加了“无记”的概念,有别于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无记是指在善恶之前或者是超越善恶的状态。在佛教辞典中,无记被解释为非善亦非恶,但是这绝非处于善恶之间、没有价值的意思。无记实为一种超越了价值的上位概念,善恶的价值从中产生。无记本身是超越了价值的层次,舍象了一切的前提和意义。
根据黑格尔辩证法,无记可以被理解为扬弃(aufheben)了善恶的上层维度。所谓扬弃,是指对于使用对立命题(例如善与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将视角提升到上层维度,从非对立的角度理解对立概念,从而获得解决的思维方式。不仅善恶,很多持续对立、互不相让的国际关系也显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但通过引入无记这个新的上位概念,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那么,善恶的价值判断为何被置于无记的下层维度呢?价值的本质是认知主体投映于认知对象的心,即无实体的认知表象,是依赖于人类认识而存在的二次产物。价值并非独立于人心、预先存在于外界的事物。因此认为技术从初始就具有价值的看法是比较表面的。胁迫用无人机撒毒药确实是一种恶用,而用无人机拍摄火山又可以称为善用,但是就无人机技术本身而论,其只是具有向善恶两种方向发展潜能的、无记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加强管制,其实关注的是无记的无人机与人为敌的现象,以期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认为通过管制排除了恶就会留下善的想法是错误的。禁止用无人机撒毒药,等于减少了无记的无人机的部分活动,如全面禁止使用,无人机将丧失全部活动。这一点对所有技术都成立。只要存在想要作恶的人,技术的恶用就不会消失,但是强化管制又会有损无记的活动。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则就能实现良好社会,这种想法只会让社会日渐闭塞,妨碍技术进步。技术本乃无记,因人所为,可为善亦可为恶,只有在将无记转为善的实践中,让技术住于法位,才能实现全机。
越是有用的技术,若被恶用,其害越大,换言之,不能被恶用的技术本身也无甚大用。如今我们身边的汽车和智能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是看起来只能被恶用的武器,也是因为拘泥于最终的实物从而被认为是恶的,若论制造技术,其本身是无记的,也是可以善用于有用之物的吧。归根结底是人心在掌控着无记的看待方式。于机器人技术人员而言,努力不让机器人被恶用是其责任之一,因此,首先要确立关于机器人使用方法的相关规则,例如通过“造物即塑人”的实践,全力培养柔软之心。
何谓柔软之心
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就将本田发展为世界级企业的本田技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说过:
无,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你即便拥有某些东西,却仍然可以接受其他一切东西。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也是为人之本。没有这种能力是无法进行发明创造的。
这句话正体现了图1中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的“人类-柔软-自在”三项。接受一切的心理状态与“自在”尤为相关,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们有必要学会将类似于“我就是这个专业的”这种固执的想法柔化处理。在心理学里,开放的、有关怀、有见地的认知或想法被称为正念(mindfulness),这个概念与佛教的关联性时常被提到。在佛教里,不拘于执念的心被称为“柔软之心”,若对“不拘于”这件事本身亦能做到不拘于,那便是柔软之极的心了。
《正法念处经》第61卷《观天品》第40节中有偈云:
若人心柔软,犹如成炼金,斯人内外善,速得脱众苦。
若人心器调,一切皆柔软,斯人生善种,犹如良稻田。
若持柔软之心,当比金更尊贵,可脱离众多困苦。心若柔软之人,便可生善,如前所述,这亦是让技术住于法位所必需的。
在森政弘教授的著作《心眼》中有以下一段话:
心眼
森政弘
佼成出版社 1976
在物理学中,物质的存在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态。但是,从工厂的自动化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分类并不适用于自动化。例如,砂糖本为固体,但在通过管道时像液体一样流动,而若发生了堵塞就又会变为固体,敲不碎,切不开。换言之,同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形态。……因此,可以新设一种柔软物体的分类,将柔软的、不好处理的物体置于这种类别之下。如此分类就自动化领域而言极为方便。把物体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态从物理学上讲是正确的,但如果因此认为其他分类方法就是错误的,那便是顽固的表现。
结语
机器人考学研究委员会刚刚起步。本文中提及的三性之理、柔软之心都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意义股票杠杆在哪里办理,这些观点与机器人技术开发之间的关联性也有待更多的探讨。例如,对于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等社会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技术进步就可以加以遏制。但是,机器人考学研究委员会希望在我们的推动下,能够展示这样一种“进步”方式:知足的“退步之心”与基于发现的技术进步,二者共存并相互扶持。
Powered by 配资平台鑫东财配资_期货鑫东财配资十倍_新股鑫东财配资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